信息工程学院2024-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2-5周教学督导工作总结

作者:李壮辉时间:2025-03-21点击数:

一、总体工作情况

1. 督导范围

覆盖专业:覆盖信息工程学院全部本科专业(4个:电子信息工程、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、通信工程、物联网工程)和智能制造学院1个本科专业(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-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授课)。

覆盖教师:26人(包括新进教师5人、讲师15人、副教授6人;其中信息工程学院教师25人、计算机学院教师1人-为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授课)。

课程班级:26门课程(含实验课),既有《电路理论》《模拟电子技术》《数字电子技术》等专业基础课,也有《单片机技术》《信号与系统》《应用光学》等专业核心课;授课对象为大一~大三学生,即2022级~2024级共20个班级。

2. 主要形式

随堂听课:累计38节次,26门次(理论课24门、实验课2门),68人次(黄宪通5次、郭常盈16次、尉乔南13次、陈华敏13次、李定珍21次)。

交流反馈:利用督导听课的课前、课后时间与学生交流10余次、教师交流20余次。

督导协作:开展督导组集中评议会2次,向教研室反馈教学建议5项。

图1 教学督导交流反馈图

3. 整体评价

教师均能提前到岗做课前准备,教学材料齐全,教学秩序、教学纪律正常,教学计划执行率100%,无重大教学事故。

绝大多数教师教风严谨,教学态度认真,备课充分,对授课内容熟练,讲解条理清楚,重点突出,教学各环节安排合理,课堂节奏把握好。

二、课堂教学观察分析

1. 教学亮点

教学方法创新:谭帅老师(模拟电子技术):采用"工程案例导入+启发式提问"模式,将三极管放大电路原理与智能音箱功率模块设计结合,学生课堂互动率达80%以上;吴冉老师(数字电子技术):通过“实例拆解真值表构建规律提炼”三步教学法,有效突破抽象概念难点,课后测试正确率提升至92%;曹原老师(虚拟仪器技术):采用“理论讲解-虚拟演示-实际操作”实现虚拟现实教学场域,通过同学操作练习+教师巡回指导形成对比教学,使抽象知识具象化;张晓龙(显示技术):构建"案例-思政-挑战"三维体系,在激光显示技术讲解中植入产业报国案例,激发学生攻克显示技术瓶颈、做强产业生态的使命担当。

青年教师成长:莫林林老师(信号与系统):作为新教师,通过高质量动态PPT与通信系统实例动画,实现复杂频域分析知识的可视化教学,学生评教满意度达95%。

2. 突出问题

教学实施层面:个别课堂存在“单向讲授”现象,缺乏互动设计与能力培养(如个别教师全程对照PPT讲解,个别老师的PPT多文字、需进一步凝练内容及格式优化);部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不足,未能充分体现专业伦理或创新精神引导。

课堂管理层面:个别课堂有后排学生注意力分散现象,存在佩戴耳机、使用手机、完成其他课程作业等问题;对于考勤缺课率>5%的1个学生班级,加强考勤动态跟踪。

三、专项督导反馈

1. 教学环境观察

汇森楼601教室:汇森楼601实为实验室,固定式桌椅布局导致部分座位存在PPT可视盲区,建议将无实践操作的理论课调整至普通教室或阶梯教室。

教学设备使用:95%教师能熟练操作智慧教学系统,与学生互动交流较好,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,但个别课堂未充分挖掘互动功能。

2. 学风建设数据

课堂到课率:93.7%~100%(大三年级个别班学生需重点关注)。

课堂纪律优良率:90%以上(少数课堂后10分钟纪律维持效果有所下降)。

四、改进建议与措施

1. 教师发展建议

推行“分层培训计划”:新教师:开展AI赋能教学设计、BOPPPS教学设计、多媒体技术专项培训等;资深教师:组织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、高阶性课堂设计工作坊。

推广优秀教学法:建议选取优秀教师(例如陈华敏老师、谭帅老师等)教学案例,向全院教师推广学习。

2. 管理优化建议

建立“三阶课堂纪律管理机制”:课前:学习通APP随机定位签到,课中:督导组每周发布《后排学生专注度监测报告》,课后:缺课3次以上学生启动辅导员任课教师联动约谈。

实施教室分类管理:将汇森楼601调整为实验讨论专用教室,理论课优先安排至多媒体阶梯教室。

五、下阶段督导重点

1. 质量提升行动

对存在“单向讲授”问题、PPT需要进一步凝练的2门课程进行整改复查,重点跟踪。

2. 创新探索方向

试点“双维度评教”:同步采集督导评分与学生课堂体验数据。筹备“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比武”活动,设置信息化教学、课程思政设计赛道。

信息工程学院督导组

2025年3月21日

Copyright 2016 Auto Parts All Right Reserved 南阳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  河南南阳市长江路80号邮编:473004